北京建材行业协会市场流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振彪表示,目前建材产品主要由各级工商管理部门和质监部门管理,但由于建材门类太多,政府管理力度不够,导致劣质建材仍然在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整治建材市场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
建材市场管理仍显失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材制品已逐渐成为市民消费热点。但建材装饰业涉及2500多种门类、近3万个报价,其中隐藏着的诸多猫腻蒙住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睛。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家庭装修引发疾病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杀手多是劣质建材散发出的有害物质。
中密度纤维板大放甲醛毒气,机织地毯一踩就变形,强化木地板耐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频频见诸报端。"建材业太乱,商家卖货是下套,顾客买货是挨宰。"一度成为消费者对建材市场的评价。
以北京为例,"北京建材市场已经相对规范,虽然有关管理部门对建材市场的整治已经持续多年,但从北京市工商局的监测结果看,北京建材市场仍不容乐观,很难避免所有劣质建材流入市场。"刘振彪说。
一些装修公司或设计人员受金钱驱使,也为劣质建材开了后门。由家装公司推荐产品和经销商已成为惯例,而不少经销者和家装公司都有类似于"回扣"的内部契约。由于建材之间价格差异巨大,这种价格差成为设计师、施工单位获取回扣的一个黑洞,不少家装公司最后都使用了外观相似但价格悬殊的劣质建材。
据了解,正规家居建材城往往都有一套监管机制督促商家诚信经营,然而有的卖场监管非常缺乏,甚至出现卖场和商户互相包庇的情况。
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会长、专家办公室主任贾中池表示,部分建材卖场的监管缺位正是导致劣质建材频频现身的原因之一。贾中池建议消费者买建材要到具备先行赔付服务的建材城购买产品,如果后期遇到问题能够尽快得到解决。
最新的消息显示,随着城市居民对房屋装修质量要求的提高,往往青睐环保型建材,各种劣质装修材料开始逐渐向农村市场流动。
北京市场协会家居分会秘书长刘晨坦言,由于北京市场监管相对严格,对市场准入制控制更好,所以劣质建材想进入北京的难度加大,最后不得不逃向农村。但是农村毕竟不是装修的主流市场,但这样的现象也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劣质建材混迹知名楼盘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广东省质监局对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等7个市的商品楼盘工程使用产品质量进行专项监督抽查。抽查发现,约有两成建材不合格,广州荔湾区和越秀区某著名地产商开发的两个楼盘均被查出有使用不合格的建材。
为何劣质建材屡禁不绝,频频现身市场,一些劣质建材甚至进入知名楼盘?
"劣质建材出现在楼盘中主要是因为在工程层层转包过程中,从开发商到承建方,都极力想把属于自己的利润蛋糕切割得最大,将建筑成本压缩到最小,加之后期工程质量监管机制的缺失,所以他们和供货方、施工方互相联手,为伪劣产品大开方便之门,而消费者往往并不知情。"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行业发展部主任王本明说。
而不少建材市场缺乏政府有效的监督也造成有些建材市场行政管理无法真正落实。单靠一个或少数几个部门的力量要整治建材市场,难度相当大。
贾中池坦言,由于建材行业技术门槛较低,建材企业遍地开花,很多都是作坊式的。例如涂料行业的门槛就很低,很多企业都没有像样的设备,甚至不少连营业执照都没有。加之卖场监管不力,出现问题就难免了。
刘振彪还补充,在流通市场上,建材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够高,且流动性大,对建材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很不利。
事实上,虽然质监部门每次都会把抽检结果转给建设等相关部门处理,但处罚力度显然不够。消费者很少听说过哪个品牌被永久性逐出建筑领域。也正因如此,不良企业才敢于肆无忌惮继续生产劣质建材。
此外,虽然建材行业已经出台了多个国家标准,但很多当时确定的指标随着建材行业的激烈竞争,一些检测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消费需要了。推进安全标准化、积极制定各类安全标准也显得更加重要。
"国家的相关标准一直在完善,也在逐步修改发布新的标准,在一些城市还有更高的强制性。但关键是标准有了政府怎么去执行,执法力度深入到什么程度?现实的情况是建材市场太过庞大和分散,相关政府部门的人力和资金可能都无法支持其对建材市场的管理达到一定强度。"刘振彪说。
刘振彪认为,政府除了应当坚持扶优扶强,引导建材企业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外,为了打破这种建材市场的无序,政府必须需要花大力进行建材市场专项整治,而且这种整治是长期的。要严厉查处建材生产、销售中的违法犯罪行为,整治区域性建材生产经营违法活动,治理整顿假冒伪劣问题突出的建材市场。还要查处建设工地和装饰装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贾中池表示,除了应提高执法监督人员执法能力,完善政府安全监管机制,也要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学会、中介机构和监理企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加大新闻舆论和工会等社会监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