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净土---青海省玉树县,一场突如其来的7.1级地震,震痛了中国人的心。
站在这一片废墟上,我们扼腕、唏嘘,救援的同时,不禁思考怎样才能免于灾难,降低人员伤害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致命的不是地震,而是地震中倒塌的建筑物。那些达到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完全可以在大地震中挽救生命。
由于玉树当地房屋多属土木结构,没有抗震设施,导致逾九成房屋倒塌,其余的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目前死亡人数已超过2000人。
由此想到目前国内村镇普遍采用钢筋加混凝土、砖加砂浆的现场湿式生产方式,尤其在广大农村,建房还是以手工砌筑的方式进行,正是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我国住宅目前普遍存在质量问题。
汶川地震发生后,地震专家分析指出,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仅有不足5%的人员伤亡是直接由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导致的。当地官员透露,学校是这次玉树县地震的重灾区之一,七成学校倒塌,校舍成了一堆软土。
由于中国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当前村镇房屋抗震设计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受传统居住观念的束缚,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对房屋的观念依然停留在“无砖不成房”的阶段,村镇仍在大量使用粘土砖。砖混结构的房屋一旦遇到灾害,则几乎都是难以抵御。汶川地震的震害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此次玉树地震又将该问题显现出来。
追求高大结实的砖瓦房,也因此带来房屋抗震设防弱、建造方式落后、建筑材料陈旧、房屋结构不合理、土地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日本地震的密度、发生的频度都比我国高,但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却少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日本广泛建设的具有较强抗震能力的新型房屋。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厂里生产住宅的国家。轻钢结构的工业化住宅占到工业化住宅的80%左右,欧美其他国家也开始了住宅产业化转向,注重住宅功能和多样化发展,对房屋的节能性、安全性以及宜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新型房屋,以建材的轻质化、板式化、标准化、工厂化、集成化、装配化为方向,推广轻质抗震节能保温舒适的房屋应是中国房屋今后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和复合材料,提高墙体抗倒塌能力,应该是国家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
未来中国村镇房屋也应逐步采用具有节能、抗震和再生资源的利用等功能钢的结构新型建材,这样不仅能较好地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减少经济损失,更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的顺利建设。
由于这些产品在使用功能、建造成本、建设速度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均达到甚至优于传统方法建造住宅所具有的综合效果,而且具有质轻、抗震、保温、节能、防火等特点,在建筑市场上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与青睐,并以快捷的速度占据了住宅产业的一席之地。
从国际上看,工厂化制造房屋,采用的是钢结构,具有节能、抗震和再生资源的利用等功能,以大规模的成型住宅开发来解决居民的住宅问题,已经成为住宅产品发展的新趋势。
推进具有自重轻、空间利用率高、施工速度快、抗震性好、节能效果显著等特点的新型民用住宅房屋体系势在必行。这既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村镇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房屋由“建造”转为“制造”意味深长,“像生产汽车一样生产房屋”,工业化生产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2003年中国第一条金属结构房屋生产线的产生,实现了工厂化制造房屋的梦想。
通过房屋现代化、产业化的途径,可以使住宅建造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更合理,现场垃圾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可回收材料占66%,建筑节能50%以上,同时项目开发周期从传统方式下的20个月可以缩短到工厂化方式下的5个月,缩减75%,大大缩短了住宅的建造周期。
事实上,走出“钢筋”和“混凝土”的围墙,它最突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改善人们住房方面拓宽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而且对于国家整体产业的布局与平衡将起到调节与促进作用。
作为央企的中国建材集团已启动日照、银川、成都等地的新农村新型房屋建设示范项目,“让老百姓住上更舒适的房子,用更节能的材料,更低廉的价格,更清洁的能源,把大批漂亮的新型房子建起来”。目前,这种新型农村示范房已经开始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推广,接下来如何实现新型房屋的规模化发展则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安居才能乐业,村镇居住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8亿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安全,实现村镇房屋更舒适、更安全,真正让农民“居有定所”,事关经济社会的平衡协调发展,更事关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玉树、汶川震倒了我们的房屋,震不倒的是人们在灾难中的坚强,但在这抗击天灾的悲伤背后,让我们呼唤新型的现代化房屋尽快地扎根于中国大地,让中国的房屋现代化为国人多添一些安全吧,那么,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的焦虑和悲痛或许会减少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