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模板QQ:938519908  |  二维码  |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网络营销 » 正文

看看毛泽东的广告手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09  浏览次数:417
核心提示: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历史上有不少名

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撰写过广告,毛泽东早期也曾写过四则手法新颖、格调高雅的广告。

    其一:1915年,22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酷爱的他为了组织同学一起发展游泳运动,撰写并贴出了一则《游泳启事》: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同学们看了吗毛泽东的这则发起广告后,纷纷报名,很快就组织了一支一百多人的游泳队伍。每天晚饭后,畅游湘江,中流击水、豪气干云。游泳也曾给毛泽东带来不少创作灵感,青年毛泽东曾作诗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抒发了其人生之大志,以及冲天之豪迈。

    其二:1915年9月,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痛感国家的艰难,民众的痛苦,迫切需要结交一些能够“舍己为民、舍家为国”的知心朋友,于是他以“二十八画生”(毛泽东这三个字的繁体字总共28画)为名,在长沙各校大门口张贴了《征友启事》,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和他联系,并指明是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做朋友。《征友启事》中说:“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今吾辈少年,当承前贤遗志,秉坚忍并书剑,登高山存远志,誓与国家共沉浮!”其中的“愿嘤呜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之句,用了两个典故:《诗经》里说,“嘤其呜矣,求其友声”,就是说鸟那么叫着,就是为了寻找朋友。第二句也是出自《诗经》,“载输尔载,将伯助予”。其中“将”是请的意思,“伯”是长者的意思。意思是我的车子就要陷下去,请长者助我一臂之力。两个典故都是表明求友。毛泽东当时课内成绩出众,课余酷爱读书,常以天下为己任,此番妙举,意在高山流水间。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谈话,曾回忆当年征友广告的事,他这样说:“我感到自己心胸开阔,需要结交几个亲密朋友,于是有一天我就在长沙一家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同我联系。我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我从这个广告得到三个半人响应。一个是罗章龙,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但是以后转向了。另外两个青年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分子。那“半”个响应来自一个没有明确表态的青年,名叫李立三。李听了我要说的一切之后,没有提出任何明确建议就走了。”

    其三:《毛泽东早期文稿》记载,1917年,年仅24岁的毛泽东亲笔拟就并四处张贴了《工人夜校招生广告》:“列位大家来听我说句白话。列位最不便益的是甚么,大家晓得吗?就是俗话说的,讲了写不得,写了认不得,有数算不得。都是个人,照这样看起来,岂不是同木石一样!所以大家要求点知识,写得几个字,认得几个字,算得几笔数,方才是便益的。虽然如此,列位做工的人,又要劳动,又无人教授,如何能到这样,真是不易得的事。现今有个最好的法子,就是我们第一师范办了一个夜学。”——开宗明义,讲明为何要学习的道理。而且,针对招生的对象,特地采用了湖南地方通俗易懂的方言白话文来撰写此广告,表达了毛泽东对工人群众的体贴。

    “这个夜学专为列位工人设的,从礼拜一起至礼拜五止,每夜上课两点钟。教的是写信、算账,都是列位自己时刻要用的。讲义归我们发给,并不要钱。夜间上课又于列位工作并无妨碍……列位大家想想,我们为甚么要如此做?无非是念列位工人的苦楚,想列位个个写得、算得。列位何不早来报个名,大家来听听讲?有说时局不势,恐怕犯了戒严的命令,此事我们可以担保;上学以后,每人发听讲牌一块,遇有军警查问,说是师范夜学学生就无妨碍了。若有为难之处,我替你作保,此层只管放心的。快快来报名,莫再耽搁!”——在这则广告里还特意讲明夜校不收学费、赠送课本、代办夜间通行证等等事项,具体、周到,让人觉得一位真诚可亲的教书先生在与你侃侃而谈。

    其时,毛泽东仍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被推选为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负总责,在此之前,这两项职务均由教师担任)。毛泽东上任后,召集学友会同仁讨论,决定在一师附近的国民学校将中断了的工人夜校重新办起来。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举办工人夜校的四条理由,第一条是“我国现状,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他们需要受教育;第二条是欧美等国,教育虽已很发达,但夜学、露天学校、林间学校等并行不废,值得借鉴;第三条一师三、四年级学生理论课已完毕,接下来是实习,而工人夜校正好为同学们提供了实习场所;第四条是打破社会和学校鸿沟分明、相隔相疑的局面,通过办夜校,增强学生与工农群众的联系。

    据毛泽东随后的《夜学日志》记载,这则广告共发过三次。第一次,张贴在街道通衢之处,并委托警察分发,“久之无效”;第二次,除印刷小张外,另用大纸书写,贴于闹市,仍没收到预期效果,一共只有9个工人来报名。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毛泽东召集同学们一起商讨对策。经过广泛的讨论,大家分析出原因有三:其一工人不了解学校,白学不要钱,不敢相信会有这等好事;其二让警察去发广告,人们有惧怕心理;其三仅仅张贴,不识字的人连官府的布告都不看,怎么会去看街头张贴的广告。随即改变招生方式,毛泽东和同学们又带着印好的广告,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宣传,面对面解释。几天后,就有102人报名。毛泽东把这次活动的过程写进了《夜学日志》,说他们分发广告时,“大受彼等之欢迎,争相诘问,咸曰‘读夜书去!’”通过这次夜校招生活动,使毛泽东体会到:做群众工作,非深入到群众当中去不可,这一原则贯彻在了他此后的革命生涯。

    毛泽东主持了工人夜校的开学仪式,兼任历史课教员,设置并填写夜学日志。

    其四:查阅1920年7月31日的湖南《大公报》的广告栏里,可以发现一则题为《文化书社缘起》的广告,由毛泽东所写:“我们认定,没有新文化,由于没有新思想;没有新思想,由于没有新研究;没有新研究,由于没有新材料。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青年人尤其嗷嗷待哺。文化书社愿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各种新杂志。以充青年及全体前进的湖南人研究的材料……”。

    1920年7月,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会友们发起成立“文化书社”,把建设中国的以至于世界的新文化看作是“大家公负”的责任。毛泽东在他起草的《文化书社缘起》中还这样写道:“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几年来风驰雨骤,成长得好与成长得不好,还依然在未知之数。诸君,我们如果晓得全世界尚没有真的新文化,这倒是我们的一种责任啊!”可见毛泽东要建设新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高度热情。

    “文化书社”创办了7年,为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了很大贡献。1927年“马日事变”后,“文化书社”被国民党反动派强行关闭。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199526299有事请留言199526299有事请留言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