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白粉作为最佳的白色颜料,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造纸、印刷油墨、化纤、橡胶、陶瓷、化妆品、食品和医药等工业,而这些精细化工行业又与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所以业内专家认为,钛白粉人均消费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该国市场潜力的有力证据。据SRIC高级分析师EricLinak数据,全球钛白粉市场值约102亿美元,去年需求量达530万吨,预计2011年还将增长约5%达到560万吨。随着西方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预计全球钛白粉市场需求增速还会进一步提高。
钛白粉生产有两种工艺,硫酸法和氯化法。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因其生产过程环保和产品质量较高,是国际公认的、新一代先进技术。目前全球氯化法钛白粉与硫酸法钛白粉的产能比例大约为6∶4。在欧美发达国家,氯化法的比例则更高。美国早在2006年就关闭了国内最后一家硫酸法钛白粉工厂。我国近年来也在大力推进钛白粉产业升级,氯化法钛白粉在2005年就列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的鼓励类项目。
我国钛白粉工业起步较晚。1955年,一些研究机构开始了硫酸法的系统研究。1956年在上海、广州和天津等地开始用硫酸法生产钛白粉,以生产搪瓷和电焊条钛白粉起步,产量低,质量也差。上海焦化有限公司钛白粉分公司(原上海钛白粉厂)是国内最早生产钛白粉的化工企业,1958年制成涂料用A型钛白粉,随后就逐步建立了一些钛白粉厂,设备趋于正规化和大型化,产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和镇江钛白粉股份有限公司(原镇江钛白粉厂)合作,对钛白粉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开发,完成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废酸浓缩、常压水解等中式项目,这种设计、研究与生产三位一体的联合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利用“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攻关中取得的硫酸法钛白粉开发成果,改造了一批老厂,兴建了一批新厂,装置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年生产规模迈向了5千吨级,产品品种转为以生产涂料用颜料级钛白粉为主,我国的钛白粉建设走向了第一个发展高峰。
进入20世纪90年代,重庆渝港钛白粉股份有限公司、中核华原钛白粉股份有限公司(原兰州404钛白粉厂)、济南裕兴化工总厂及攀钢集团锦州钛业有限公司(原锦州铁合金厂)相继从国外引进了年产1.5万吨钛白粉能力的三套硫酸法和一套氯化法生产装置。这几套装置,技术比较先进,改变了中国钛白粉仅有硫酸法工艺,仅能生产低档锐钛型钛白粉、小规模生产方式的落后面貌,标志着中国钛白粉工业的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钛白粉行业进入“成熟期”后,以硫酸法为主的工艺和技术日臻完善,产能、产量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目前,我国钛白粉产量和产能的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球行业平均水平。
在产能方面,中国在全球的比重与日俱增,1995年中国占全球产能为:3.1%,到2000年中国占全球产能6.7%;从2000~2005年,由6.7%增长至14.5%,经过行业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到了2010年,中国占全球产能一跃升为20%。
中国钛白应用行业的“钢性需求”催生了全球钛白行业的中国时代。过去的十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政府成功地把4亿农民变成了城镇劳动力,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新城镇和老城镇的扩大和集中;另外,随着手机、电视和互联网交织着走入千家万户,人们获取信息便捷到了“手指轻轻一按”且“随时随地”,这极大地唤醒了每一颗向往美好生活的“中国心”。又因钛白粉的广泛应用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这一特点,“钢性需求”催生了“全球钛白行业的中国时代”的靓丽风景线。
十年间,中国内陆钛白粉的消耗量翻了将近4倍。
在全球工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钛白粉的需求量往往比较大,譬如美国目前的钛白粉年人均消费量为4.1千克,西欧发达国家也达到人均3千克左右的消费标准,这个数字在很多国家是达不到的。就我国而言,前几年人均钛白粉消费量仅为0.95千克,只达到美国人均钛白粉消费量的25%,达到西欧部分国家人均钛白产品消费标准的32%;与亚太国家比较而言,中国的钛白粉消费水平也只能算中等偏下标准。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中国人口按13.3亿来计算,每人每年消费3.6千克钛白粉的话,在中国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之后,对钛白粉的需求量将达520万吨,而目前,离这个数字还有差不多400万吨的缺口。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即使国内所有钛白粉企业满负荷达产的状态下生产出来的钛白粉量也满足不了经济复苏之后国内钛白粉的需求量。因而,今后十年乃至很 长一段时期内,国内钛白粉的需求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的潜力。
另有一份专业报告指出,对于有13.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正因为当前我国人均钛白粉消费量过于偏小,我国钛白市场尚有巨大的消费空间。可以预见,在最近十年内,中国的钛白粉市场将以飞快的速度发展。面对巨大的中国市场,国外钛白粉企业乃至全球钛白粉企业都竞相来中国争取这块大的蛋糕。杜邦(Dupont)、石原(ISK)、亨兹曼(Hunts鄄man)等国际钛白巨头纷纷向中国转移或意向转移生产基地及销售市场的举措就是有力实证。
数字显示,未来十年中国内陆钛白粉的需求量每年将以15%以上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