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商务部正式公告,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这被视为中国光伏行业的绝地反击。
除了国外低价多晶硅的冲击这一原因以外,就国内方面来看,我国多晶硅企业多数停留在粗放生产、竞争力不高的阶段。前几年的过度投资、盲目扩张、业内对未来市场预期的失误导致产能过剩,加上日前下游需求的疲软更是严重挫伤了中国多晶硅企业的投资热情,使得中国多晶硅产业哀鸿遍野。
中国太阳能多晶硅企业8成停产
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正在倾销多晶硅至中国,将30-35美元/千克的多晶硅廉价卖到中国,最低进口多晶硅价格低至19美元/千克,目标是挤压中国多晶硅企业。受其影响,自2011年9月以来,国内80%中国企业生产无法盈利已停产,43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8家勉强开工,影响波及整个行业超过500亿投资,造成失业人数超过5000。商务部确定双反进口多晶硅,打击美韩低价倾销或致国内多晶硅价格将触底反弹,有利于我国保障国内多晶硅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利好国内多晶硅企业,特别是龙头保利协鑫,以及具备冷氢化技术和低电价的特变电工。
多晶硅产业亟待整合
除了国外低价多晶硅的冲击这一原因以外,就国内方面来看,我国多晶硅企业多数停留在粗放生产、竞争力不高的阶段。前几年的过度投资、盲目扩张、业内对未来市场预期的失误导致产能过剩,加上日前下游需求的疲软更是严重挫伤了中国多晶硅企业的投资热情,使得中国多晶硅产业哀鸿遍野。
如今多晶硅产业发展遇到瓶颈,亟待调整,借此“双反”调查之际,国内多晶硅企业可以迅速优化产业结构,彻底摆脱经营困境。目前国内多晶硅产量集中度较高,7成以上被行业前4、5家企业所把持,而其应对国外多晶硅企业的经验不足、实力不够,“大而不强”的局面亟待做出调整。从结构上看,多晶硅太阳能的成本控制已到尽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有相当部分落后产能被淘汰,而非晶硅的薄膜太阳能则尚有较大成本下降空间,未来大有市场潜力。此时出台“双反”调查有利于保护国内重点多晶硅企业,加速其优化结构调整,提升核心竞争力。
企业期盼沟通化解贸易战
我国对美韩多晶硅依赖过重,进口量占总进口量6成,这严重威胁到了我国能源安全。为此,国家应当加大从台湾、日本、欧盟等地进口多晶硅的力度,优化进口渠道,保障能源安全。此时趁多晶硅产业调整之际,政府部门还可以出台多晶硅储备举措,建设战略资源储备体系,保障多晶硅产业可持续化发展。
商务部此次举措值得称道,它改变了我国以往在国际贸易争端中通常采取的“忍让”策略,而选择主动出击,此举有效地维护了本国弱势企业的合法利益。不过公告中仅列示了反倾销调查的申请细则,未有严厉的双反惩罚措施配套出台,其真正的实施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有专家分析称,这种贸易战是不得已而为之。反思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实施相关的调查,力图保证对他方的威慑力和影响力。
这也是当前国际贸易形势恶化的背景下,国际博弈的一种利用国际规则在台面上争斗的方式。
针对此次调查,天合光能、无锡尚德电力、英利绿色能源、阿特斯阳光电力等企业组成的光伏发电促进联盟发表联合声明称,联盟主张并支持开放的市场、自由的贸易和公平的竞争,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联盟认为,当务之急是全球太阳能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能够采用建设性的态度,进行沟通和合作,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和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