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模板QQ:938519908  |  二维码  |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动态 » 正文

内需市场有望成光伏困境中突破的新空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04  浏览次数:245
核心提示:尽管印度日前决定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但中国光伏产业早已在美欧双反后开始谋求突围,中国政府更是密集出台新政开启内需,以促

尽管印度日前决定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但中国光伏产业早已在美欧“双反”后开始谋求“突围”,中国政府更是密集出台“新政”开启内需,以促使“光伏生产大国”加速转型为“光伏生产应用大国”,广阔的内需市场有望成为中国光伏困境中突破的新空间。

据赛维LDK、晶科能源和瑞晶太阳能等光伏生产、发电企业介绍,目前在中国包括组建、安装在内的分布式发电和光伏电站建设成本每瓦只需7至8元,光伏发电的投资回报率甚至已经高于水电和火电。

若按照每千瓦时1元的标杆电价,在光照时间长的中国西北地区,最快可以在3至4年收回成本;在光照时间略短的中国南方地区建设光伏电站,也可在5至6年内收回成本。如果获得国家为促进光伏发电应用而给予的“金太阳”工程等补贴,收回投资时间将更短。

生产光伏组件的江西瑞晶太阳能有限公司2010年在江西新余自建了一个2.59兆瓦的光伏发电站,投资8800万元,今年前10月发电230万千瓦时,若不算国家“金太阳”工程补贴,需要30多年才能收回成本。但由于这两年电池组件价格大幅下降,目前在当地新建光伏电站只需要6年时间就可收回成本,后面大约20年使用期将坐收盈利。为此,瑞晶太阳能已经把经营的主要方向从生产电池组件出口转为在国内建设光伏电站。

占世界50%产能的中国光伏产业,去年以前90%的产品外销欧洲。但欧洲在享受了大量来自中国清洁能源的同时,因为担心中国新能源产业抢占太多全球市场份额而发起“双反”。

出口转内销,是中国光伏在欧美国家以反倾销、反补贴之名推行贸易保护、对中国产品关闭市场之后的“被动之举”。而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光伏产品价格下降,又使中国国内大规模应用光伏成为可能。过去,中国的光伏企业还被国内一些人批评“消耗自己的煤电让外国人享受清洁能源”。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199526299有事请留言199526299有事请留言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