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一:企业缺少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
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包括格力、TCL、美的、格兰仕、长虹等在内的8家知名家电企业,在高效节能空调推广项目中,通过虚报节能空调销售安装数量,套取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资金超过9000万元。这是有关部门首次通过数据印证这些年媒体一直曝光的骗补乱象确实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涉嫌“骗补”的企业并不认为自己有过错甚至违法。对于审计署公告,多家家电企业公开回应称不是“骗补”,而是“违规”。被指骗取金额最高的格力电器称公司不存在骗补行为,“审计署所通报的格力违规获得中央财政高效节能空调推广补贴资金2157.76万元,主要原因是终端经销商填报数据不规范、不严谨所致”。同样,其他几家企业也不约而同地把责任推到经销商身上。
近日记者致电格力、美的、TCL、长虹等多家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希望了解企业被通报后的整改进展情况,却都吃了“闭门羹”,这些企业对审计署通报的情况一概不接受采访。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认为,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是法律要求其必须承担的责任。虚报数字,或者以次充优,套取国家财政补贴,事实上已经违法。
财经评论人士、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称,国外有不少案例表明,一旦企业陷入这种丑闻,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哪怕是骗补一分钱,这种行为也是不可原谅的,而且会被以商业诈骗罪名追究法律责任。希望中国企业能够主动履行法律和社会责任,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有长远目光才能走得更远。
缺失二:政策设计有漏洞监管缺位
“一些企业钻空子骗取国家的节能补贴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创维集团总裁杨东文告诉记者。
早在2010年10月,就有媒体报道过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大规模骗取节能补贴的事件,格力等空调品牌几乎全部牵涉其中。不仅节能惠民政策被厂家当做牟利手段,“家电下乡”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运用的骗补手段也触目惊心,包括国美电器等家电连锁企业,也被曝光弄虚作假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