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国货信心不足
近年国内家电产品的质量提升了,但消费者信心并未随之提升。
记者近日走访各大商场时发现,虎牌、松下、东芝等原装进口小家电产品在国内卖场都有销售。但由于日元贬值,这些产品在日本本土售价低于中国国内,这也被认为是中国游客赴日抢购小家电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在业内人士刘步尘看来,消费者对国产产品信心不足是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原因。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国内家电产品的质量提升了,但消费者信心并未随之提升。“中国企业品牌意识和操作品牌的方法还不够成熟,虽然舍得花钱做广告,但当企业出现诚信危机等突发事件时往往选择回避或沉默。另外,频频爆发的产品质量问题更是‘一粒老鼠屎坏了满锅汤’,消费者对国产产品普遍不信任。”刘步尘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赴日购买小家电的消费者大多属于中产阶级。据日本媒体报道,春节期间,在东京著名的电器街秋叶原,售价5000元~1万元人民币的电饭煲每天都能卖出几十台,而买主80%是来自中国。有媒体指出,中日小家电产业结构的差异是这部分中产阶级赴日购买的另一个原因,“物美价廉”的国产品牌给人“中低端”的刻板印象。
对此,中怡康家电行业分析师吴红感叹,加大高端产品市场的投入力度确实是未来的趋势,但高端产品在国产小家电中的占比还较小。而美的电饭煲公司副总经理孟志敏也坦言,由于国内整体的消费水平低,目前还是以300多元的中低端产品为主,但高端产品早在2013年就已经推出。
中日小家电差别何在
有人说产品应用技术无差别,有人认为产品制造精细化、可靠性等尚存差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国产家电和日货之间有无差距的问题,业内存在不同的观点。美的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就曾坦言,日本电饭煲的内胆在材料上有很大创新,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然而美的电饭煲公司副总经理孟志敏则认为,中日家电产品差别并不明显。他告诉记者,日本企业更加精于宣传的噱头,他们生产的产品零部件精细化程度更高一些,外观也很精美,但产品本身和国产产品没有太大差别。
吴红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她告诉记者,国内外产品和技术没有太大差别,国外的技术指标国内基本也能达到,而中国游客的抢购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跟风。“日本人对米饭要求更高,需要提高机器的功能指标来提高口感。电饭煲的高端产品从日本本土兴起,在日本普及率达到80%~90%,所以中国游客也跟风购买日本本土产品。但是随着国内产品市场的细分化程度加深,国产产品也足以满足用户对米饭口感的要求。”吴红说。
与此同时,刘步尘认为,中日家电产品虽然在应用技术上无差别,但是在产品制造的精细化、精益化和工业设计上存在差距。他对记者分析道:“细节上我们还不行,比如我们的产品拼件缝隙多在3毫米左右,而德国一般能控制在1毫米左右。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国内企业需要购买国外专利和核心部件,这使得国内企业无法摆脱‘加工’‘组装’的印记。另外,国外企业已经把产品做得像艺术品,我们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除工艺质量水平之外,资深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还认为,产品可靠性低是国产小家电落后于日货的重要方面。他对记者表示,虽然中国家电在功能、卖点、智能化、与互联网融合等方面已远超日本产品,但产品可靠性低始终是中国家电业的隐痛,这使得国产家电长时间在中低档徘徊,生产了高档产品消费者也不买账。
中国企业仍需打造产业链优势
中国家电企业还需摒弃短平快的经营理念,提高产品生产的自主化水平,从而提高产业链优势。
梁振鹏认为,中日家电的工艺质量水平差距很大程度上是产业上下游系统性的差距造成的。为提高产品工艺质量水平,中国家电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配套的装备制造业、模具工业等均需同步提高。“以模具为例,中国家电企业的生产模具的设计、加工、制造水平相对较低,相关高端人才欠缺,使得生产出的模具相对粗糙。这些模具可以用来生产中低档产品,但其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生产高端产品一定要用高精模具,当下中国本土的家电企业用的高端模具基本上都是依赖于进口。”他说。
在他看来,造成这种系统性差距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企业的理念造成的。国产家电企业更倾向于追求短平快的经营模式,很多厂商通过从国外引进生产线来做整机组装。另外,产品的核心零部件从国外进口,造成了部分中国的家电制造业至今还是以中低端市场的末端加工环节为主。“为迎头赶上并超越日本,中国家电企业还需摒弃短平快的经营理念,提高产品生产的自主化水平,从而提高产业链优势。”他说。
记者在走访一些家电卖场时也发现,促销已经成为大多数国产家电产品的首选。销售人员表示,大部分消费者看中的还是价格和性价比。刘步尘认为这同样反应了中国家电企业的观念差距。他说:“由于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家电企业停留在只要能卖出去就能挣钱的观念上,从而打价格战。”价格战直接导致技术研发上投入不够,降低产品品质。就在“中国制造”通过低价在国际市场上攻城略地时,外国公司却靠他们售价不菲的产品将中国客人牢牢攥在手里。作者:李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