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类课程是现代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撇开经验丰富、获奖无数、著作等身先不谈,60岁的王连英教授自有一套独门秘籍:上了讲台就不看讲义!电子线路设计班的冯小玲同学这样回忆第一次听王教授上课时的情景:这个老头太神了!把教材往讲台上一放,却请我们把书翻到某某页,并提示大家注意该页第二段第五句话的内容。当时全班同学都在课桌下交换眼神,觉得这个老头儿是不是在卖弄呀。时间久了,我们才知道,王教授早就把书吃透了,对教材的每个知识点、每个章节都烂熟于心,这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另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原本对这个“技术含量太高的玩意”不感兴趣。一次,偶然去听了王教授的课。“太抓人了!”这位同学说。到现在,尽管王连英教授已经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并且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电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可是他的学生们,还是习惯称呼他王老师。
其实,王连英的教龄并不长。他1982年毕业即留在母校教研室任教,可是在此后的14年内,他代表学校走南闯北做项目搞研发,从没真正地走上讲台给学生“授业解惑”,专职教龄一直为零。直到1995年5月,王连英调入江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现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50岁的他这才得偿所愿拾起了教鞭,而教鞭一旦拿起,就再也不舍得放下。他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别给自己留面子,随时给老师出难题,“最好能把我当场考倒”;他把家电维修部的模式直接搬进课堂,让孩子们模拟维修师傅,用手艺换学分;他带领学生服务团进社区,用学到的新本事捣鼓好哑巴收音机、雪花点电视机,让社区居民的声声赞叹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本能;他甚至霸道地“命令”打算自主创业的小女儿放下开公司赚大钱的想法,要她“女承父业”回到校园,静下心来收获来自讲台和学生的简单快乐。
遥想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他讲课的杏坛不过是一个大土堆,却能够把三千学生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并一生追随他左右,这就是“师者”的魅力。在14年的教学生涯中,最令王连英骄傲和自豪的,不是各种奖项和头衔,而是自己培养出的数千名毕业生。他说:“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术成就有多大,社会声誉有多高,教书育人始终是我的天职,三尺讲台是实现我们价值的人生舞台。”
采访结束,当记者回望学院的校门时,不禁想:“现代”的孩子们能有这样的老师,真好。
本刊记者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