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家电行业专家陆刃波也感叹:“财政补贴说到底还是纳税人的钱,这些补贴本来是为了让消费者在购买节能产品时享受实惠的,但最终却落到了企业的腰包,令人愤怒。”
之所以骗补显得这么容易,归根结底与补贴政策的流程设计有关。上海交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顾建光教授认为,家电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临时性政策,容易存在环节多、漏洞多、成本高等缺陷,有些漏洞很难弥补或者弥补的成本更高。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讲,不可能用一项政策解决多个问题,长期还是应分别针对废旧家电回收、推广节能家电以及刺激消费制定支持政策。
缺失三:惩戒企业失信的社会诚信体系失灵
“如果在日本、美国发生了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事,企业会面临怎样的处境?”罗清启说,可能会有一连串的事件让企业陷于被动处境之中,如股价暴跌、银行授信额度缩减、商业伙伴解除合约、民众对其信任度降低、产品滞销等,这也是企业害怕出现“丑闻”的主要原因。“希望中国社会诚信体系也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让企业望而却步。”
一些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尽管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就全国征信体系的状况而言,离建设诚信社会的整体需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效力有限,应当运用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依法对信用活动行为进行监管和失信惩戒,将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从市场经济的主流中剔除出去,同时激励守信企业单位和个人。
“至少应对上了诚信‘黑名单’的企业设限,以后再有类似的补贴政策或者政府采购,限制其进入候选名单。”一家家电企业的高层称,审计署的通报虽然让这些企业曝光,但仍需其他相关部门加大惩戒力度,“投资者和消费者也可以选择用脚投票,诚信体系建设最需要较真的人。”
“企业应该反省的是,在追求赢利目标之外,如何兼顾好企业的社会责任,如何建立和培育起可以让政府和消费者依赖的诚信体系。”张晖明称,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市场体系的日趋成熟,今后企业失信和违法违规的成本将越来越大,只有这样才会使得企业更加爱惜自己的“羽毛”,不再“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