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2009年、2012年曾对一款价值近万元的某国际知名空气净化器进行检测。该产品检测报告称:对于固态污染物(以香烟烟雾为净化对象)在18分钟内去除率高达99%,60分钟后高达99.9%。随后该产品的营销卖点定位在“PM 2.5去除率为99.9%”。检测中心回应称,上述检测数据是在该中心的实验舱测试而得。然而,这些数值并不代表市场上在售的此类产品的具体实效,如果企业忽略实验条件,拿检测报告变相宣传,检测中心无法干涉。
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表示,实验条件和生活环境差异很大。实验舱往往是30立方米容积的封闭式空间,这与生活中开放的空间环境不同。在实验舱测试时,以临时点燃的香烟作为模拟颗粒物的唯一来源,这是一次性投放的污染物,而现实中除了香烟烟雾,还有其他污染源,甚至有持续排放的污染物。因此,实验结果不可作为实际使用效果理解。
专家点评
短期推进销售的噱头应回归产品功能本身
在一些营销专家看来,“除雾霾”并非一种健康的营销模式。许多产品都是抓住了民众的恐慌情绪,这类产品往往契合当下重大事件进行营销。包括此前的抢盐、抢绿豆风波等。而一旦风波过后,产品销售则会偃旗息鼓。
一家国际知名空气净化器销售总监表示,这种宣称“PM 2.5去除率为99%以上”的营销模式效果并非想象中那么好。根据其销售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处于一个极度不健康状态,一旦雾霾议论话题增加,则空气净化器热销,销售波动过大。在空气净化器普及的欧美日韩市场,产品虽然也是以必需品的模式进行推广,但其营销功能落点并非在清除重大空气污染,而是针对家庭设备、衣物、卫生等滋生出的细菌污染源。总体来说,成熟市场的产品销售应当是着力打造健康营销的概念。
全局营销工作室营销总监林伟表示,这类产品的营销,除雾霾只能是一个引爆点,只能是短期推进销售的一个噱头,未来长期营销还应回归到产品功能本身,在健康安全成为民众关心热点之际,产品应该着力在打造大健康概念上,将产品打造成家用必需品概念,而不是应对某类空气指标的治疗品,否则仍做不到长久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