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城市三轮车去留
不少市民仍记得,几年前,我市曾对人力三轮车有过一次大动作,三轮车棚当时从车型以及车主的着装都有过严格规定,但目前看来,这项规定已日益淡化。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采访了市城管局人力三轮车驾驶篷三轮车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佘铭驹。
“在2005年,我市确实对人力三轮车进行过统一化规定,并投放了统一式样的三轮车以及马甲。”佘铭驹告诉记者,“但这五六年下来,车辆的磨损确实比较严重。从我们管理部门来说,并非不管不问,而是管理起来存在很大的难度。”
佘铭驹拿统一的马甲举例:“这些马甲都是免费发放给三轮车主的,但有些车主就是不乐意穿,我们也只能做到一旦发现立即要求穿上,但不可能每天都上路检查是否统一着装。”佘铭驹还谈到,对于三轮车私下买卖,他们是明令禁止的,但仍有车主私下交易车辆。他们在检查过程中曾发现过“人车不符”的情况,但对方表示,“自己与车主是朋友,车主身体不舒服,自己是来代几天而已”,同时,由于这些车辆隶属于不同的管理公司,因此他们没有直接处罚权,只能将这些情况移交给管理公司做进一步处理。
谈到外观方面,佘铭驹说,他们每年都会为全市900多辆三轮车更换顶篷和坐垫,但这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由于三轮车的特殊性,所以车身广告存在一个尴尬局面,大商家不屑做,小商家做不起。今年我们多方联系后,才与一家单位合资更换了顶篷,并在车身上印上了广告,但明年的费用目前还没着落……”
采访中,佘铭驹还拿出了一本宣传手册:“我们每年都分批将车主集中起来培训,并发放宣传手册,但车主能否细看甚至看不看,我们都不得而知。”
问题亟须解决
是去是留
车辆数量过多、范围过于集中、三轮车棚车主素质良莠不齐……这些都是造成人力三轮车沦为鸡肋的原因。
目前,人力三轮车处境尴尬:如果“一刀切”,完全取缔人力三轮车,那么市民的出行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如何安置这900多辆三轮车的车主;如果继续保留,三轮车驾驶篷那么无论是交通还是市容市貌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有市民建议,可以效仿周边城市,采取一些折中的办法――逐步减少三轮车的数量,并将三轮车作为一种观光旅游特色项目加以推广,主要散布在一些景点景区周围,如苏州市将三轮车主要集中于市区的步行街附近,以便外地游客乘坐。
作为市民曾经的“主打”出行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无论是去还是留,都已成为我市相关部门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了解更多产品三轮车驾驶篷信息请登录http://www.xinxinpengye.com/produc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