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合作生物质成型燃料炉/窑排放标准制定及合同能源管理运营模式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旨在研究、提出生物质燃料排放标准建议稿、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评价体系的建议稿、以及激励政策建议,通过引入新的技术理念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工程化示范,推动制定和完善生物质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我国生物质燃料的工业化利用和城市能源消费模式转变,减少对化石能源消费的依赖,为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环境评价和激励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促进生物质成型燃料利用产业的发展。
与太阳能一样,生物质能是非化石能源中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被称作世界第四大能源,在国内蕴藏体量庞大。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达8亿多吨,可能源化利用量约为3亿吨,折合1.5亿吨标准煤;可能源化利用的林业剩余物资源约为1亿吨,折合5000万吨标准煤。
据了解,生物质原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可压缩成型为棒状、块状或颗粒状燃料,单位体积内的能量密度比原始状态的生物质原料增加5倍~7倍,便于运输和贮存,可以取代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用于集中供热、工业炉窑、家庭炊事、取暖及生物质发电等。
烟台宜和环保节能设备公司认为:从生物质生态循环角度,其能源利用可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1万吨生物质燃料可以实现净减排CO2量1.32万吨;生物质燃料几乎不含硫,使用生物质燃料将显著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
生物质燃料看上去很美,但现实中却遭遇多种瓶颈制约。
烟台宜和环保设备认为:目前,中国尚未制定燃用生物质燃料的锅炉、窑炉烟气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检测方法及标准,因此,也无法出台鼓励生物质燃料推广应用的激励政策,难以调动化石能源用能企业利用生物质替代燃料的积极性,造成了“市场虽大、但大门紧闭”的局面,阻碍了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化石燃料技术的商业化推广应用。
烟台宜和环保设备认为:通过这一示范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全面掌握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化石燃料的技术经济性、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减排等方面的数据,建立生物质燃料使用设备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检验、检测方法标准,以及生物质燃料使用项目的环境评价标准体系,进而提出建立在标准体系基础上的经济激励政策建议。